宗徒月三十日 聖人傳記


神聖、榮耀、滿被讚揚者,基督的十二宗徒

在這因兩位宗徒之長的榮耀而光輝的日子裡,教會也紀念其他主的光榮宗徒,他們在屬天的蒼穹中組成了閃耀星辰的新歌團。作為教會的根基與柱石,他們同時也是通往天上耶路撒冷十二門戶的守護天使(參閱默21:10,12,14)。

正如雅各伯有十二個兒子成為以色列民族的先祖,主也揀選了十二位門徒,使他們成為祂的教導與奇蹟的見證人。祂派遣他們宣講天主的國,並賜予他們驅逐惡魔與治癒各樣疾病的能力(參閱:瑪竇福音10章)。復活後,祂更派遣他們走遍全世界,向一切受造物宣講福音(參閱谷16:15),並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為萬民授洗(瑪28:19)。

正如聖子為我們的救恩被父派遣到這個世界,祂也同樣揀選了這些門徒,派遣他們去宣講天國已臨近:「父怎樣派遣了我,我也怎樣派遣你們」(若20:21)。要成為祂的宗徒,門徒們必須按照主的教導捨棄一切世俗的牽掛:「你們不要在腰帶裡備下金、銀、銅錢;不要帶口袋,不要帶兩件內衣,也不要穿鞋,不要帶棍杖……」(瑪10:9-10)。祂向他們宣告,他們將要為作證而忍受許多苦難和迫害:「看,我派遣你們好像羊進入狼群中……」(瑪10:16);「你們為我的名字,要被眾人憎恨……」(瑪10:22);「並且你們要為我的緣故,被帶到總督和君王前,對他們和外邦人作證。當人把你們交出時,你們不要思慮:怎麼說,或說什麼,因為在那時刻,自會賜給你們應說什麼。因為說話的不是你們,而是你們父的聖神在你們內說話」(瑪10:18-20)。

宗徒們以生命和宣講為主的復活作見證,成為世界、天使和眾人的觀看對象,與聖保祿同聲說:「直到現在,我們還是忍饑受渴,衣不蔽體,受人拳打,居無定所,並且親手勞作……我們直到現在仍被視為世上的垃圾,萬物中的渣滓」(格前4:11-12)。藉著他們的犧牲,教會得以建立,不是憑人的能力,而是憑天主的能力(參閱格前2:5)。

今天,神聖而又應受讚美的宗徒環繞著宗徒之長,形成了一個和諧的合唱團。

安德肋,首位蒙召者,伯多祿的兄長,曾在彼提尼雅、本都與亞美尼亞的沿海地區宣講福音。聖安德肋經由拜占庭來到希臘,在阿哈雅的帕特辣被釘十字架(瞻禮在進殿月30日)。

雅各伯,載伯德的兒子,在整個猶太地區為復活作見證。他因黑落德阿格黎帕王嫉妒其聲望而遭刀劍殺害(瞻禮在凱旋月30日)。

神學家若望,雅各伯的兄弟,曾將頭靠在主的胸膛。他在整個亞細亞宣揚基督後,被多米提安下令流放至帕特摩斯島,並在那裡寫下福音和默示錄。返回厄弗所後,他以極高的年齡安詳離世(瞻禮在聖架月26日)。

斐理伯,來自加里肋亞的貝特賽達,是伯多祿和安德肋的同鄉,曾與自己的姊妹瑪里安和聖巴爾多祿茂一起在亞細亞省和夫黎基雅的耶辣頗里附近宣講福音。他在耶辣頗里被異教徒釘十字架而死(瞻禮在進殿月14日)。

多默,又稱狄狄摩,在帕提雅人、瑪待人、波斯人和印度居民中傳播福音。異教徒用長矛將他刺死(瞻禮在帡幪月6日)。

巴爾多祿茂曾與宗徒斐理伯一起在呂狄雅和米息雅宣講。斐理伯去世後,他繼續在阿拉伯斐利克斯地(現今的也門)、波斯和印度從事宗徒工作,最後在亞美尼亞的阿爾巴諾城(或烏爾瓦諾城)被釘十字架結束了塵世旅程。他的聖髑被封存在鉛棺中投入大海,後來在西西里被發現(瞻禮在宗徒月11日)。

稅吏瑪竇,原名肋未,是阿耳斐的兒子雅各伯的兄弟。他撰寫了福音,並前往帕提雅人那裡宣講。根據傳統,他在幼發拉底河畔的耶辣頗里被火燒死(瞻禮在進殿月16日)。

雅各伯,阿耳斐的兒子,瑪竇的兄弟,曾在加薩、厄肋烏特洛城及其周邊地區宣講基督。他在埃及的奧斯特拉基內城被釘十字架(瞻禮在帡幪月9日)。

熱誠者西滿,來自加里肋亞的加納,在若望福音中也被稱為納塔乃耳,曾將福音帶到毛里塔尼亞和北非。根據傳統,他後來前往不列顛,在那裡被釘十字架(瞻禮在聖君月10日)。

猶達,主的親屬,在瑪竇福音中也稱為達陡和肋貝烏,被派往美索不達米亞,最後在阿拉辣特山附近結束生命,被異教徒吊死並用箭射穿(瞻禮在宗徒月19日)。

瑪弟亞在耶穌升天後取代負賣主的猶達斯成為十二宗徒之一。他在埃塞俄比亞宣講福音,在遭受異教徒諸多折磨後將靈魂交付於天主(瞻禮在安息月9日)。

通常,在這些真福宗徒外,還會加上聖史馬爾谷和路加。馬爾谷,聖伯多祿的靈性之子,曾在亞歷山大里亞和彭塔波利斯宣講,遭受石刑殉道(瞻禮在凱旋月25日)。路加,醫生和首位聖像畫家,跟隨保祿宗徒走遍所有旅程,並受其啟發撰寫了福音。他在彼奧提亞的底比斯安逝,享年八十歲(瞻禮在帡幪月8日)。

「他們的聲音傳遍大地,他們的言語直達地極」(詠18:5)。因此,教會建立在這些宣揚基督真實復活的神聖宗徒的見證上。他們理所當然地在諸聖中佔據首位。為跟隨主而捨棄一切,他們在效法基督上達至成全,並向眾人宣告:「你們該效法我,如同我效法基督一樣」(參閱格前11:1)。

當那些在基督塵世生活中認識祂的一代人逝去後,宗徒的職務並未終止(正如聖保祿所見證的),而是傳承給所有因聖神光照而看見基督復活的人。因此,宗徒職務的恩寵不僅限於口頭傳揚福音,更延伸至所有以復活見證協助建立教會的聖人。

【註】聖人傳記與聖像畫傳統傾向於將聖保祿及聖史馬爾谷、路加列入十二宗徒之列,同時略去猶達、阿爾斐的雅各伯和瑪竇──儘管這絕不減損後幾位的宗徒尊嚴。在聖尼苛德摩所著的《集會書》中,今天也紀念其他七十宗徒中的宗徒,不過他們另有專門的紀念日──主顯月4日的七十宗徒瞻禮。此外,聖尼苛德摩的《集會書》還加上了主的兄弟聖雅各伯、攜香液女,以及五旬節當天聚集在樓上並領受聖神恩寵之圓滿的一百二十位宗徒。他們並非全都留有姓名。


耶路撒冷的聖瑪利亞,聖宗徒馬爾谷的母親

聖瑪利亞是聖史馬爾谷(當時他還名叫若望)(凱旋月25日)的母親,也是聖宗徒巴爾納伯(宗徒月11日)的姑母(參哥4:10)。她的家族可能來自塞浦路斯。聖瑪利亞是位富有的寡婦,在耶路撒冷擁有一棟大房子,她將這房子提供給初期宗徒團體作為祈禱聚會之用。伯多祿宗徒因奇蹟從監獄獲釋後,就是來到這裡(參宗12:11-17)。據記載,聖瑪利亞曾陪伴兒子遠行至塞浦路斯,並在那裡將她的靈魂交付於主。


紀念羅馬第一批殉道烈士

64年(羅馬尼祿皇帝執政第十年)7月,羅馬發生大火。起火的地點,是一個熱鬧的市場,商舖林立,易燃品很多。所以火勢迅速蔓延,無法控制。這場無情的大火,一連燒了十天十夜,整個羅馬城有三分之二被燒成灰燼。

起火後第三天,尼祿坐在附近的山頂,附庸風雅,賦詩彈琴,憑吊災場。由於他對這場大災很感興趣,大家便疑心可能是他放的火。相傳起火時,有些不知姓名的人,拿了火把,逐戶燃點。人們更加相信這種毒辣的勾當,唯有尼祿那樣的暴君才做得出。這消息,一傳十,十傳百,民情激憤,尼祿的政權,搖搖欲墜。

尼祿原是一個色歷內荏的小人。為了轉移人民的注意目標,便想出一個惡毒的計劃,移禍江東,把放火責任,竟然推到基督徒身上,妄稱這場火是基督徒放的。當然這種毫無根據的誣陷,沒有一個人相信。可是為了平息民憤,尼祿下令用最慘酷的方法處罰基督徒。部分教徒身上穿了獸皮,投給猛獸吞食,部分教徒被釘在十字架上,部分給全身塗了油脂和各種引火的液體,縛在木柱上,當蠟燭點燃。

這樣驚心動魄、慘不忍睹的表演,都在尼祿的禦花園中舉行。遇難教友的人數、姓名、身份,如今已無法查考。但根據一般歷史家的記載,他們的數目是非常龐大的。這批烈士,我們稱為「尼祿時代的殉道烈士」,特於本日舉行紀念。


利摩日主教聖瑪爾蒂阿

250年左右,羅馬派了七位傳教士往法國傳揚福音。其中有一位就是本日瞻禮紀念的瑪爾蒂阿。他的工作區域是利摩日,後來就擔任利摩日的主教。


利摩日主教聖瑪爾蒂阿

聖貝爾特蘭德生於六世紀中。他在巴黎祝聖鐸品。主持祝聖禮的就是聖革爾曼。

587年,貝爾特蘭德當選勒芒主教。他創建了修道院多座,舉辦各項慈善事業,救濟貧民。他提倡農業,對種植葡萄的方法很有研究。

貝爾特蘭德於623年逝世,享壽七十歲。


童貞聖女艾蘭特魯德

聖羅伯在巴伐利亞傳教,缺乏助手,親往故鄉招募。許多熱心的男女教友踴躍參加他的工作隊伍,其中有一位女子是聖羅伯的侄女艾蘭特魯德。

聖羅伯在薩爾茨堡創建了一座女修院,委派艾蘭特魯德擔任院長。艾蘭特魯德以善表和聖德薰陶眾修女,輔導他們修務聖德。

聖羅伯去世前不久,召艾蘭特魯德來,告訴她說,自己不久就要去世;同時囑艾蘭特魯德將來多多為他求主。艾蘭特魯德聽了,心裡很難受,請羅伯求上主,不要讓她孤零零一人流落在異鄉,最好賜她死在羅伯之前。羅伯溫言譴責她:人的生死完全由天主安排;希望早死是不合理的。艾蘭特魯德接受羅伯的勸告,但提出折衷辦法,請羅伯死後求天主,賞賜她快些死。這個要求,羅伯答應了,兩人揮淚道別。

羅伯死後不久,某夜,艾蘭特魯德正為他祈求,羅伯顯現,對她說:「你到天國來吧。」艾蘭特魯德果然就開始生重病了,幾天後與世長辭。艾蘭特魯德逝世的日期為718年6月30日。


格魯吉亞女王,聖女迪納拉

俄羅斯教會保存了關於迪納拉女王生平的編年史記載,這位女性為基督教信仰做出了重大貢獻。多年來,學者們對俄羅斯教會深入討論的這位歷史人物存在爭議。許多人認為文獻描述的是聖塔瑪爾女王,但塔瑪爾的統治時期與編年史記載的人物年代不符。然而,格魯吉亞編年史《卡爾特利傳》記載了赫雷提王國(位於格魯吉亞東南部)的迪納拉女王事跡,她與兒子伊什哈尼克在十世紀時使赫雷提改信正教,使當地人民脫離基督一性論異端。迪納拉女王的故事與俄羅斯編年史的記載最為吻合。

根據亞美尼亞歷史學家卡蘭卡圖克的梅瑟的記載,經常在高加索最南端進行襲擊的斯拉夫部落時常穿越外高加索地區,正是通過這些部落,迪納拉女王的故事傳入了俄羅斯。

格魯吉亞教會對聖迪納拉女王極為尊崇。

由於她熱忱的努力與成就,外高加索東部大部分地區得以擺脫當時盛行於該地區的基督一性論異端。

如今,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宮議政廳的北牆上,懸掛著一幅聖迪納拉女王騎白馬戰勝敵人的畫像。

神聖虔誠的迪納拉女王,求你祈求天主基督憐憫我們的靈魂!


博戈柳布斯基大公,聖安德肋

聖安德肋生於1110年,為弗拉基米爾•莫諾馬赫之孫、尤里•多爾戈魯基之子。繼承父親王位後,因厭倦使南羅斯陷入荒廢的內戰,聖安德肋避居蘇茲達爾地區。他建設弗拉基米爾城,使其經其努力成為重要宗教中心。1159年,他親見聖母顯現,遂興建聖母聖誕堂,並新建了一座新城市,給它取名為「博戈柳博沃」──這個名字是自幼人們因他的虔誠而給他取的綽號,意為「天主的朋友」。

在征服蘇茲達爾與羅斯托夫後,他將領地擴展為公國。安德肋深知北羅斯的未來潛力,因而鼓勵兼併白羅斯地區。他在未開發地區建城,吸引神職人員與修士前來,以虔誠信仰教化民眾,奠定未來國家根基。1169年,他圍攻基輔並廢黜姆斯季斯拉夫大公,由此宣告弗拉基米爾在羅斯諸城中的首要地位。

雖性情急躁,他卻善於克制衝動。在多次征戰中,這位聖者既展現勇猛戰士形象,又對敵人保持仁慈。他賙濟貧困,慷慨捐建教堂與修道院:在位二十年間興建逾三十座教堂與修道院,並予以華麗裝飾。聖安德肋勤於參加禮儀,更親自撰寫禱文,其中包括聖母帡幪節(帡幪月1日)的禮儀經文。

由於廢除曾危害南羅斯的封邑制度,聖安德肋招致波雅爾貴族與親兄弟的強烈仇恨,最終遭其密謀反叛。

1174年6月29日凌晨,叛亂者闖入王公寢宮。安德肋驚醒後發現隨身攜帶的聖鮑里斯劍已被盜。搏鬥中他英勇抵抗,終因長矛與劍傷不支倒地。兇手誤認其已死而離去。凝聚最後氣力的安德肋爬至門廊,藏身石柱後方。聽聞呻吟折返的叛亂者循血跡尋獲其藏身處。當腳步聲逼近時,王公低語:「感謝祢,救主,因為祢賜予我的靈魂平安。主啊,若我要傾流熱血,請接納我加入神聖殉道者之列!」話音剛落,叛亂者現身殺害了聖安德肋。

一名侍從將遺體移至花園,後運往聖安德肋所建的聖母聖誕堂。但守衛拒開大門,染血的遺體在教堂臺階前曝置三日。一週後,神職人員方獲准將王公遺體莊重安葬於弗拉基米爾聖母安息主教座堂。


金帳汗國的韃靼王子,羅斯托夫的顯靈蹟者聖伯多祿

聖伯多祿是韃靼可汗別兒哥的侄子。1253年,他見到前來金帳汗國照料當地俄羅斯俘虜的羅斯托夫主教聖濟利祿,並聽聞關於羅斯托夫的聖萊翁提(聖君月23日)墓前所顯奇蹟的講述。這些話深深觸動了這位王子的心靈。不久後,當主教在他面前治癒了別兒哥患病兒子時,這位年輕人秘密離開汗國,跟隨主教前往羅斯托夫。他在那裡受洗,取名伯多祿,此後便以極大熱忱投身虔敬生活。

某夜,當聖伯多祿在涅羅湖畔祈禱時,聖伯多祿與聖保祿兩位宗徒向他顯現,命他在此地建造一座敬禮他們的教堂。他欣然遵從並在此創建修道院。晚年喪妻後,他剃度出家,不久於1290年6月29日安息主懷。此後該修道院被稱為「羅斯托夫的伯多祿修道院」。


特蘭西瓦尼亞主教,里美的聖革拉西

十四世紀時,在特蘭西瓦尼亞最古老的修道院之一──勒梅茨修道院,居住著一位名叫革拉西的修士。他過著典範的修行生活,關於他的記憶至今仍保存在該修道院和當地居民之中。

據記載,他曾與十二名弟子在山中實踐神聖靜默,後來成為修道院院長。白天他與弟子們一同勞作,整夜守夜祈禱,黎明時分舉行彌撒聖祭。可敬的革拉西僅在週六和主日進食,其他日子僅以聖體為食。在齋戒期間,他會探訪散居在該地區的隱修士,以父親般的指導和祈禱支持他們。當他返回修道院時,已有許多病人、被魔鬼附身者和需要幫助的人等待通過他的祈禱獲得天主的祝福。

某年夏天,為了讓弟子們能夠解渴,可敬的革拉西擊開了一處泉源。時至今日,信徒們仍會前來取用這具有治療功效的泉水。

1924年,洪水沖走了修道院墓地的大部分聖髑,其中包括可敬的革拉西的頭顱。這頭顱自行停駐在教堂窗戶對面,此後便被供奉在祭壇中供信徒敬禮。

1978年,在修道院教堂壁畫的第二層下方發現了1377年的題記。其中提及特蘭西瓦尼亞總主教革拉西的名字,他是該地區已知的首位主教,其駐地顯然就是勒梅茨修道院。隨後數年間,人們又發現了他的其他聖髑,這些聖髑不斷顯現奇跡。眾多朝聖者開始湧向這處聖地。

來自內格雷什蒂-奧阿什村的癲癇患者瑪利亞在夢中見到一隻鴿子,吩咐她前往勒梅茨修道院。在敬禮可敬的革拉西的聖髑後,這名婦女完全痊癒。

阿爾巴尤利亞附近科科拉村的一名男子,在遠離正教信仰後罹患癱瘓,被人用推車送至修道院。修士們聚集在可敬的革拉西的聖髑前,為這名患者熱切祈禱,使他如同福音書中的癱子般獲得身心完整的痊癒,最終健康返家。


神聖的殉道者,園丁彌額爾

十四世紀時,在特蘭西瓦尼亞最古老的修道院之一──勒梅茨修道院,居住著一位名叫革拉西的修士。他過著典範的修行生活,關於他的記憶至今仍保存在該修道院和當地居民之中。

據記載,他曾與十二名弟子在山中實踐神聖靜默,後來成為修道院院長。白天他與弟子們一同勞作,整夜守夜祈禱,黎明時分舉行彌撒聖祭。可敬的革拉西僅在週六和主日進食,其他日子僅以聖體為食。在齋戒期間,他會探訪散居在該地區的隱修士,以父親般的指導和祈禱支持他們。當他返回修道院時,已有許多病人、被魔鬼附身者和需要幫助的人等待通過他的祈禱獲得天主的祝福。

某年夏天,為了讓弟子們能夠解渴,可敬的革拉西擊開了一處泉源。時至今日,信徒們仍會前來取用這具有治療功效的泉水。

1924年,洪水沖走了修道院墓地的大部分聖髑,其中包括可敬的革拉西的頭顱。這頭顱自行停駐在教堂窗戶對面,此後便被供奉在祭壇中供信徒敬禮。

1978年,在修道院教堂壁畫的第二層下方發現了1377年的題記。其中提及特蘭西瓦尼亞總主教革拉西的名字,他是該地區已知的首位主教,其駐地顯然就是勒梅茨修道院。隨後數年間,人們又發現了他的其他聖髑,這些聖髑不斷顯現奇跡。眾多朝聖者開始湧向這處聖地。

來自內格雷什蒂-奧阿什村的癲癇患者瑪利亞在夢中見到一隻鴿子,吩咐她前往勒梅茨修道院。在敬禮可敬的革拉西的聖髑後,這名婦女完全痊癒。

阿爾巴尤利亞附近科科拉村的一名男子,在遠離正教信仰後罹患癱瘓,被人用推車送至修道院。修士們聚集在可敬的革拉西的聖髑前,為這名患者熱切祈禱,使他如同福音書中的癱子般獲得身心完整的痊癒,最終健康返家。


更多聖人傳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