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福德奧克拉斐特《四福音註釋》


若 7:1-13

1-5. 這事以後,耶穌在加利萊亞遊行,不願在猶太遊行,因為猶太人想要殺他。當時猶太人的住棚節近了。耶穌的兄弟就對他說:「你離開這裏上猶太去吧,叫你的門徒也看見你所行的事。人要顯揚名聲,沒有在暗處行事的;你如果行這些事,就當將自己顯明給世人看。」因為連他的弟兄說這話,是因為不信他。耶穌因好流人血的猶太人而離開了猶太地,雖然祂並不懼怕死亡。祂有能力在他們中行走而不受傷害,但是,如果祂頻繁表現這一能力,他們就猜想祂是某種形式的精靈,而不是人。主由自己的敵人前退去,確證了祂人性的現實,使之成為可信的。這樣,祂使摩尼、馬西翁、巴西里德斯 以及其他像他們那樣的異端者蒙受羞辱,他們堅持認為基督的降生成人是幻像。但是,曾有一段時間,耶穌就平靜地站在那些口吐兇殺之氣、對祂大發忿怒的人中間。基督毫髪未損,表明祂的神性,這令撒摩薩塔的帕弗羅及其他人感到驚慌,他們聲稱祂只是一個人。在這一場合裏,主退到加利萊亞。因為還不是祂受難的時候,居留在祂的敵人中間,對祂而言,是無益的,這只會激起他們的憤怒。著福音者告訴我們,那是「猶太人的住棚節」的時候。猶太人有三個大慶節,最重要的是葩斯哈節(逾越節),他們在這個慶節裏慶祝他們過紅海,逃離埃及。第二個慶節是五旬節,他們在這個慶節紀念他們脫離了曠野裏所遭遇到的艱辛,進入了應許之地,許多年來,他們只吃瑪納維持生命,現在,他們第一次嚐到了麥粒。為了慶祝這些事情,他們要帶來麥束做為初熟之物的奉獻。第三個慶節是住棚節,這個慶祝豐收的節日在羅馬曆的九月。他們為了豐收向主感恩,搭起「帳篷」,即小茅屋,就像真住在田地裏那樣歡欣地慶祝節日。一些人說達維德有一篇題為「論榨酒」的聖詠,就是為此慶節而編寫的。在這個時候,他們要收穫葡萄,裝滿榨酒池,感恩歌唱聖詠及其它的感恩詩歌。第八篇聖詠就是這樣的一首聖詠,先知在這篇聖詠裏讚頌上帝的慷慨大方。除了這些慶節原始的意義外,葩斯哈節代表我們經過不信進入信。五旬節慶祝我們進入了另一應許之地──教會,我們在其中藉着領受神聖奧跡而品嚐屬神的食糧。我們並沒有在由不信進入信時就吃這一食糧,而必須先受洗。藉着洗禮,我們成為堪當與新教友一起站立於教會內的人,那時,我們要領受聖餐。住棚節使我們想起了復活,我們的行為的果實在屬靈的收穫季節被收集起來,我們肉身的帳篷──在死亡時分解為各種元素──被重建了起來。還有另一種更屬靈的對慶節的解釋,但是,為了絕大多數讀者的利益,以上這些解釋已足夠了。

因此,讓我們回到福音經文上:在猶太人的住棚節前,當基督的兄弟看到祂不準備上去過節時,就嘲笑祂說:「你離開這裏上那裏去吧,叫你的門徒也看見你所行的事。」他們說「門徒」,意思是跟隨耶穌的群眾,而非指十二門徒。「祂的兄弟」,即約熙福第一次婚姻時所生的兒子,他們指責祂的兩種情慾:膽怯與虛榮。「人要顯揚名聲」──這是指責祂的虛榮──「沒有在暗處行事的」──這是指責祂的膽怯。「你如果行這些事,就當將自己顯明給世人看。」他們是在旁敲側擊地說:「我們不認同你的所做所為。如果你正在做的事是善的,就公開做吧。你躱躱藏藏,表明你在做的事是某種邪惡的事。」當主增餅時,那時正值葩斯哈節(逾越節),這個慶節是在我們稱為「瑪爾提」的那個月裏慶祝的。 現在是九月,「猶太人的住棚節近了」。你要注意,在福音的敍述中,這兩個慶節之間間隔五個月,著福音者沒有告訴我們主在這期間做了什麼。這是為什麼呢?首先是因為要把主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記下來是不可能的。但是,更顯而易見的原因是,著福音者特別煞費苦心地記述主所做的那些引起猶太人指責、激起爭論的事情。我們必須為著福音者的忠實於眞理而感到驚奇,他們並不恥於講述那些似乎使他們的主顯得聲譽不佳的事件。因此,著福音者約安記述了主的兄弟的懷疑及指責,但卻沒有提及基督在這五個月裏所行的奇跡及所宣講的教訓。他們懷疑的理由是什麼呢?他們心存嫉妒,因此,選擇不信。名人的親屬經常會嫉妒。但是,你要這樣想:在基督被釘十字架前,祂的弟兄即便看到許多人因祂所行的眾多奇跡而敬重祂,卻仍拒不相信祂。但是當祂在十字架上死去,明顯地受人輕辱時,祂的兄弟卻成了祂的使徒、宣講者及司教,為祂做見證,成了殉道者。因此,在主復活後,他們親眼看到了祂,這是無可爭辯的事。若無這一絕對的證據,他們是不會發生這一內心的轉變、並為祂而自我犧牲的。

6-8. 耶穌就對他們說:「我的時候還沒有到;你們的時候常是方便的。世人不能恨你們,卻是恨我,因為我指證他們所做的事是惡的。你們上去過節吧,我現在不上去過這節,因為我的時候還沒有滿。」主的兄弟因為嫉妒而指責祂膽怯驕傲。但是,祂卻溫和地回答他們,沒有流露出絲毫難過或不快。基督沒有說:「你們是誰,竟要給我建議並教訓我嗎?」而是說:「我釘十字架及死亡的時候還沒有到;你們的時候常是方便的。你們總是和猶太人在一起,但是,他們不會殺死你們,因為你們熱愛他們所做的同樣的事。但是,只要他們一看到我去過節,就要陰謀殺害我。」主的話還有另一層含義。在此現世祝福哀慟者的那位 現在表述了一種和諧一致的思想,把它應用於所有聖人身上。「我怎能在看到各種邪惡在猶太民眾內生根時過節呢?這是哭泣哀慟的時候,因為真理被驅逐了出去,上帝的旨意被人忽視了。但是,你們與猶太人和諧一致地生活,並熱愛這個世界,因此你們與那些與自己相像的人一起過節,這是適宜的。由於你們像除了世上的事之外什麼也不想的世俗之人一樣,『世人不能恨你們』。但是,放肆的指責激起憎恨,我指責世人所做的工作;因此,世人憎恨我。」之後,主讓自己的兄弟去過節,表明祂不會強迫他們與自己留在一起。主回答了他們反對祂的兩種指責──膽怯與虛榮。論到膽怯,祂說:「我指責世人──即,那些具有屬世界的思想的人──所做的工作。膽怯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祂讓自己的兄弟離開祂,以此回答虛榮的指控。如果祂希望被眾多的追隨者所環繞,就如驕傲自負的人所做的那樣,祂就不會讓他們全都離去。因此,主證明了他們的指責是沒有根據的。「我的時候還沒有到」,意思是:「還不是我面對十字架與死亡的時候。我必須再活於血肉之軀內一段時間,施行奇跡、教導眾人,為能預備更多的民眾相信,堅固我的門徒的信心。因為還不是我死的時候,我不必把自己交在仇敵的手中。因此,『我現在不上去過這節』。」

9-10. 耶穌說了這話,仍舊住在加利萊亞。但他兄弟上去以後,他也上去過節,不是明去,似乎是暗去的。主並沒有對自己的兄弟說:「我不上去過節。」而是說:「我現在不上去過這節。」即「我不與你們一起去過節。」耶穌不與自己兄弟一起去、後來卻自己前往耶路撒冷過節有兩個原因。首先,祂前去過節的目的是教導民眾,而非守猶太人的慶節,因此,他不希望和那些懷着過節及喧鬧的心情的人一起去。另外,由於猶太人對祂滿懷忿怒,主等到慶節最大的日子才去,那時他們的怒氣似乎已平息了不少。祂暗中前去,是為了肯定自己的人性。如果祂公開地出現,猶太人出於憤怒,會想方設法地殺死祂。這是主所不允許的,因為還不是祂受難的時候。如果祂奇跡般地由他們中間逃離,就會顯得祂似乎不是真人,而是一個幻像。因此,祂暗暗地上到耶路撒冷過節,祂這樣像人一樣地行事,隱藏了自己的神性。

11-13. 正在節期,猶太人尋找耶穌,說:「他在哪裏?」眾人為他紛紛議論,有的說:「他是好人。」有的說:「不然,他是迷惑眾人的。」只是沒有人明明地講論他,因為怕猶太人。猶太人憎恨基督,甚至到了連祂的名字都令他們感到厭惡的程度。為此緣故,他們問:「他在哪裏?」而不說:「耶穌在哪裏?」他們極其好流人血,甚至想在慶節期間抓捕祂。這就是「猶太人尋找耶穌」一語的意思。這就是他們對慶節的敬禮!這就是他們的虔誠行事!「眾人為他紛紛議論」,因為他們各自表達了不同的意見。猶太人的首領堅稱:「他是迷惑眾人的。」而群眾卻私下低語:「他是好人。」「只是沒有人明明地講論他,因為怕猶太人。」由著福音者所說的這話裏,這是很顯明的。顯然,是群眾出於對猶太官長的懼怕,不敢公開談論耶穌。「他是迷惑眾人的」這話是另一證據,證明那些誹謗主的人就是官長們:如果這些話是群眾說的,他們就會說:「祂迷惑我們。」你要注意,通常是官長迷惑人,被統治的人則較為誠實。但是,民眾也並非全然無可指責。他們因為膽怯而沒有說出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