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聖教父論祈禱與專注的教言選[1]

 

修行者的全部精力都應投入到這件事上,即:防止靈魂的高級部分因感官享樂的興起而墮落。因為,如果靈魂被肉欲享樂所拖累,又怎能自由地凝視與之類似的靈智之光呢?因此,我們首先必須培養自制力,它是約束和節制的可靠守護,不會讓主宰一切的理智藏匿不純潔的思想。因此,應該嚴密觀察我們的內心,這樣理智才不會分心,它的注意力才會集中在達致默觀天主的光榮上。這樣,我們就不會在主所說的那些人中受譴責,祂說:「禍哉,你們好像用石灰刷白的墳墓;外面看來倒華麗,裡面卻滿是死者的骨骸和各樣的污穢。同樣,你們外面叫人看來倒像義人,你們裡面卻滿是虛偽和不法。」(瑪23:27-28)。

為此,我們必須按照天主的法律,在內心、思想和行動上激烈鬥爭,以免白受天主的恩寵(參閱格後 6:1)。就像蠟在塑造時被賦予形狀一樣,讓我們的內心也被主耶穌基督的教導所塑造。聖保祿告訴我們,要脫去我們墮落的舊我及其行為,穿上新我,這新我是按照創造它的天主的肖像而更新的,為使它獲得真知識(參閱哥3:9-10)。「我們墮落的舊我」指的是我們所有的罪和污穢。他說,在我們死之前,我們應該按照新生活來塑造我們內在的人(參閱羅6:4),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確認:「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內生活。」(迦2:20)。

因此,我們需要高度醒寤和警覺,以防我們以一種與我們剛才所說的相反的精神來踐行誡命,這樣不僅會失去如此豐厚的獎賞,還會使自己面臨可怕的威脅。當魔鬼試圖誘騙我們落入陷阱,以極大的暴力將他的邪惡思想像燃燒的飛鏢一樣射入正在努力追求寧靜與安詳的靈魂中,突然煽起靈魂的怒火,喚醒它對曾經經歷之事的揮之不去的頑固記憶時,為了擊退這種攻擊,我們必須更加嚴格地警惕和專注,就像一個角鬥士用更精確的防禦和靈巧的身體來對抗對手的戰術一樣。我們應該完全依靠祈禱,祈求上天的助祐,以結束戰鬥,避開敵人的箭矢。這就是聖保祿教導我們的,他說:「要拿起信德作盾牌」(弗6:16),等等。

因此,當靈魂的精神專注和熱心鬆懈下來,沉溺於對這事或那事的隨意回憶時,我們的思想就會不受控制地、不知不覺地陷入這些回憶之中。當靈魂繼續與這些記憶糾纏不清時,它就會從一個冗長的妄想轉到另一個妄想,最後往往會屈服於一些可恥而又荒謬的想法。靈魂的這種疏忽和自我疏離,我們必須藉著重獲更為專注、嚴謹的內在專注的狀態改正過來,使我們的思想不斷停留在當下,停留在當下的一切美善之中。因為真正的哲學家的身體是他靈魂的修道院和安全的修道小室,所以無論他是在集市上,還是在節日裡,還是在山上,還是在田野裡,還是在人群中,他始終都在這個身體的修道院裡,他的理智在他內是有自制力的,默想著與之相稱的事物。懶惰的人可能人坐在家裡,思緒卻在遠方游蕩;而另一個人可能人在集市上,卻像在曠野中一樣警覺,他的注意力只轉向自己和天主,他的感官不受那些煩擾靈魂的感官對象的影響。

因此,當我們為紀念那為我們死而復活的主而前去領受基督的聖體聖血時,我們不僅要潔淨自己,除去肉體和靈性上的一切污穢(參閱格後7:1),以免我們吃喝自己的罪案(參閱格前11:29);我們還應該在自己身上清楚地彰顯那位為我們死而復活者的面貌和精神,不僅要潔淨自己,遠離一切罪惡,還要死於罪惡、死於世界、死於自己,為天主而活(參閱羅6:11)。如果我們安全地守護自己,抵禦邪惡的思想,它們中的一些就不會侵入我們的靈魂。另一些邪惡的思想是在我們變得遲鈍時才在我們的內心滋生和成長,不過如果我們及時發現,它們很快就會被扼殺、埋葬。還有一些邪惡的思想,在我們內滋生、成長之後,會引導我們去做惡事,如果我們極其懶惰,它們就會腐蝕我們靈魂的健康。因此,至福的狀態是我們完全不會產生邪惡的思想。次福的狀態是,當邪惡的思想侵入我們內時,我們迅速將其擊退,不允許它們在我們內徘徊,玷污我們的牧場(參閱則34:18)。然而,如果我們仍處於邪惡的思想攻擊我們的階段,我們的懶惰依然會因天主的憐憫而得到治愈,因為那不可言喻的恩惠之源已為我們準備了許多治療此類創傷的方法。

因此,我懇求你們,只要你們還在這肉身內,就不要停止守護你們的心。就像一個農夫無法確定他將收穫什麼,因為當他的莊稼還在地裡生長時,他不知道會發生什麼,直到它們被收進穀倉。就像我們在咽下最後一口氣之前,不知道自己會經歷什麼一樣,修士只要還有一口氣在,就不應該停止守護自己的心,他必須不斷地向天主呼號,祈求祂的國度和祂的憐憫。因為魔鬼知道,如果我們心無旁騖地向天主祈禱,就能成就大事,所以他會盡其所能,用合理或不合理的方式,使我們的理智分心。既然我們深知這一點,就讓我們反擊我們的敵人吧。當我們站著或跪著祈禱時,讓我們不要讓一絲一毫的思想進入我們的內心,無論是白色的還是黑色的,無論是來自右邊的還是左邊的,無論是否是用言語表達的。在我們內除了對天主的懇求和從天上照射進我們理智的、如太陽一般的光輝之外,不應該有任何東西。

我們必須在祈禱上付出巨大的努力,花費大量的時間,才能達到一種完全不受干擾的心靈狀態──一種內心的狀態,它是在心裡的第二天堂,基督就住在其中;正如聖保祿所說:「難道你們自己認不出耶穌基督就在你們內嗎?」(格後13:5)如果我們想感知理智的真實狀態,就必須讓自己遠離一切概念和形象,這樣理智就會看到自己就像天空一樣蔚藍通透[2]。除非理智超越事物的一切概念和形象,無法感知天主就住在它內。除非摒棄藉著這種形象使自己束縛在感官事物上的情慾,理智無法使自己提升。它將藉著德行驅除情慾,藉著屬靈默觀驅除免於情慾的思想;當屬神之光照耀它時,默觀本身也將消失。

 

 

[1] 在希臘文《慕善集》中,沒有說明這本簡短的教父資料節選的編纂者。可能是卡利斯托•安傑利庫迪的著作。同樣,也沒有說明本節選中的文本選自哪些教父。這一節選強調了《慕善集》其他許多部分中的主題,如警醒、守護記憶和心靈。

[2] 參見獨居隱士厄瓦格里所著《論明辨》,8。見《慕善集》第一冊,第49頁。

 

返回「《慕善集》總目